2022年6月11日至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以下简称WHITRAP上海中心)将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合作举办一系列为期6个月的“世界遗产对话”线上活动,其中包括一次已在7月举行的亚太遗产实践者联盟(Herit-AP)年会。本系列活动旨在庆祝《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自1972年11月16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正式通过50周年纪念。
第四期对话将于2022年9月14日北京时间14:00-16:30举行,主题为“世界遗产、气候变化和韧性——遗产作为气变威胁下的保护对象和应对气侯变化的方式”。嘉宾们将受邀根据他们在各自领域的专业经验分享观点,共同探讨可以运用哪些工具来保护那些受到气候变化威胁的遗产,同时遗产本身又如何作为一种可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并在遗产保护领域之外提供缓解气变的解决方案。
呼吁对海平面上升、海洋变暖、冰川消退和海洋酸化等诸多问题的关注之声已持续了多年,加之近年来地震、山火和极端高温天气频发,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切实可见。“气候变化”一词不再只是在各类国际文件和各国战略文件中冰冷的关键词,而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同时也迅速成为世界遗产地最重要的风险之一。
气候变化是指温度和天气模式的长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由自然原因造成,如太阳周期的变化。但自19世纪以来,人类活动一直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最近科学家们还发现由于海底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大量水气也是保持地球高温的因素之一。过去十年是地球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十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上升,人类不得不面临气候变化后果的接踵而至:极端干旱、水资源短缺、重大大火、海平面上升、洪水、极地冰融化、灾难性风暴,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第11条提出 "使城市和人类住区具有包容性、安全性、复原力和可持续性",其中第4个子目标(11.4)指出 "进一步努力保护和捍卫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然而,保护和拯救遗产的意义远远超出目标11之外,因为遗产可以成为促进实现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 的杠杆。希望通过本次对话,推动对下一个50年路线的畅想。
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的影响涉及全球所有的遗产类型和类别,已然成为对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最严重的威胁之一。迄今为止,世界遗产委员会已经审查了来自63个国家93个世界遗产地的346份保护状况报告。这些影响包括:考古遗址遭受洪灾后盐结晶引发的砖体退化、环境污染,干旱导致的湿地和粮食可持续性问题,以及海洋水域的改变、温度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珊瑚礁的影响等等,不胜枚举。
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世界遗产本身,还涉及到居住在遗产地内和周边的人口。由于生计可能受到的威胁,当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多样性也受到破坏,并导致贫困、移民、冲突和饥饿加剧等更为糟糕的情况。
保护遗产价值意味着管理风险以及气候事件后的干预措施。知识、研究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还必须提前计划并开发适当的工具和评估需求。这意味着考虑区域规划和各级各部门的协调治理,从更大的范围内审视世界遗产。这些措施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遗产:考古遗址、城市、乡村遗产、纪念物、自然遗产、海洋、森林、地质、生物多样性……在当下的危机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合适的工具和方式,以确保遗产的长期保护。
在尽力保护遗产的同时,气候变化的空前加速使我们可能面临威胁过于强大而无法缓解的情况。届时,我们是必须放弃遗产吗?如果对历史遗迹的物质性破坏无可避免,那我们能否至少保留它的精神性的遗留呢?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然而,尽管气候变化会影响遗产的物质载体和非物质价值,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但遗产本身同时也可以为缓解气候变化的方案。我们可以从遗产,无论是自然、文化还是和混合遗产中学到什么?当遗产保护与发展相关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抉择?
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机制,或通过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来学习,实际上这也保护了人类自身的环境。保护湿地或森林所具有积极影响远远超出保护区的边界。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系统、精巧的农业生产形式、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布局,或适应气候及其环境的建筑施工技术,都可以为人类如何减轻负面影响带来灵感。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也提供了历史上的可持续实践的案例。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伊朗或印度的波斯坎儿井系统,或西班牙灌溉者法庭的智者委员会都是相关的例子。
50年前,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之时,自然和环境问题虽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气候变化并未成为遗产保护界讨论的重点。尽管《公约》的文本并未明确提到气候变化,但提及了通过规划和治理来确定遗产的作用和功能 。这一点在今天仍然适用:良性的治理是管理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也是采取长期性的政策来预防风险的关键。有鉴于此,对遗产的作用和功能进行反思,视其为可效仿的榜样,并增强其教育价值,将有助于两大目标的实现,即在保护我们的遗产的同时,改变发展方式,以期实现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
对我们当下和未来的50年而言,《世界遗产公约》的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意义。